TA的每日心情 | 開心 2020-7-8 10:32 |
---|
簽到天數: 4 天 [LV.2]偶爾看看I
管理員
  
|
同一種天性寫,同一種天性讀 [美]哈羅德·布魯姆 著 黃燦然 譯 哈羅德·布魯姆(1930—):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教授,曾執教于耶魯大學、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等高校,被譽為“西方傳統中最有天賦、最有原創性和最有煽動性的一位文學批評家”。代表作有《影響的焦慮》《如何讀,為什么讀》《西方正典》《莎士比亞:人的發明》等。
我們讀書不僅因為我們不能認識夠多的人,而且因為友誼是如此脆弱,如此容易縮減或消失,容易受時間、空間、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種種不如意事情的打擊。
讀書的其中一個用途,是為我們自己做好改變的準備,而那最后的改變啊,是適合任何人的。
讓我們把培根、約翰遜和愛默生融合在一起,配制一個如何讀的處方:找到什么才是貼近你又可被你用來掂量和考慮,且擊中你心坎的東西,仿佛你分享同一種天性,擺脫時間的獨裁。
如果我們現在要恢復我們的讀書方式,我就要提出第一個原則,這個原則是我從約翰遜博士那里借來的:清除你頭腦里的虛偽套話。
由之,引出恢復讀書的第二個原則:不要試圖通過你讀什么或你如何讀來改善你的鄰居或你的街坊。
第三個原則:一個學者是一根蠟燭,所有人的愛和愿望會點燃它。
我的第四個閱讀原則,來自愛默生:要善于讀書,我們必須成為一個發明者。我們閱讀,往往是在追求一顆比我們自己的心靈更原創的心靈,盡管我們未必自知。
也許可以把尋回反諷作為我們閱讀的第五個原則。若把反諷從閱讀中剔除出去,閱讀便失去了所有的準則和所有的驚奇。
我七十多歲了,不想讀壞東西如同不想過壞日子,因為時間不允許。我知道我們欠上帝或自然一個死亡,但不管怎樣,自然會來收拾,但我們肯定不欠平庸任何東西,不管它打算提出或至少代表什么集體性。
要讀用人類語言表達的人類情緒,你必須有能力用人性來讀,用你全部身心來讀。
我促請你尋找真正貼近你的東西,可被用來掂量和思考的東西。不是為了相信,不是為了接受,不是為了反駁而深讀,而是為了學會分享同一種天性寫同一種天性讀。
(摘自《如何讀,為什么讀》,譯林出版社,題目為編者所加)
|
|